从盐碱荒滩到产业高地,东营何以强势崛起?
- 2025-11-01 23:38:15
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,东营曾以广袤的盐碱地和石油资源闻名。如今,这座黄河三角洲上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——2024年,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9.5%,位居山东省第二位;过去三年平均增速10.9%,稳居全省榜首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,东营在中国企业500强、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入围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,这片曾经连庄稼都难以存活的土地,正以蓬勃的产业脉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。
工业,是东营经济的脊梁。
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,石化产业长期占据经济主导地位。然而,东营并未止步于传统路径。近年来,通过“链长制”深化产业链整合,推动化工、橡胶轮胎、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迈进,东营的工业结构不断优化。
2024年,东营化工行业增加值占比反超炼油行业5.9个百分点,形成以利华益、中国万达、富海、华泰华工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。华泰集团,这家以造纸、化工为主导的中国500强企业,不仅连续多年名列中国造纸企业前三,还建成了行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,获首届省长质量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东营的工业根基,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的稳固上,更体现在新兴产业的崛起中。
在盐碱地上,东营通过科技赋能、模式创新,让曾经的“生态禁区”焕发新生。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,东营构建了“1+3+16+N”协同创新体系,集聚科研人才1000余人,累计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、新技术超3000万亩。
这些技术创新,不仅让盐碱地“活”起来,更让产业“强”起来。胜利油田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增储上产,渤中海上风电、国华HG14海上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加速落地,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首批单元成功并网。
东营工业为何“牛”?答案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。
在科技创新方面,东营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推动各类创新资源、要素、服务向企业集聚。全市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齐升,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732家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900家。
华泰集团的节水节能项目,采用国际领先工艺、设备,每年可节水72万立方米、节能9942吨标煤;胜软科技打造的国家级“双跨”工业互联网平台——云帆,汇聚优秀工业APP千余个,连接设备超180万台/套,服务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1000多家。
在产业升级方面,东营聚焦石化化工、橡胶轮胎、石油装备、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,指导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。2024年,东营调度推进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地方技改项目302个,总投资344.5亿元。这些项目,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。
500强企业“扎堆”入驻,离不开东营工业生态的强吸引力。
东营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。以石化产业为例,东营形成了从原油加工到高端新材料的全产业链条,如今正朝着万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目标加速冲刺。
在营商环境方面,东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对参与盐碱地改良、工业技改等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、低息贷款等支持。同时,东营还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,成立联合科研团队,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攻关、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等工作。
2025年伊始,东营29名市级领导同志分路下沉一线,开展“进企业、送政策、解难题”活动,与企业面对面交流,精准把脉问诊,助力企业做优做强。为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,东营先后出台《惠企政策兑现要点汇编》《国有建设用地弹性供应实施细则》等诸多新政策,在惠企、金融支持、人才引育等方面都显现出东营的优越。
清晰布局,未来可期。
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是东营发展的有利趋势,目前已构建起“5+2+2”现代产业体系。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了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、腾讯云北方基地等26个重点项目,总投资82亿元,东营形成“一中心、两平台、五园区”的产业格局。
在海上风电领域,东营已初步形成全国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整、配套设施最齐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;在氢能装备、新型储能等领域,东营也同步发力,汉德氢能装备制造项目产能持续扩大,科美分布式能源装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。
东营工业的进阶之路绘就出了清晰蓝图。东营发布《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》,提出将石化和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升级,培育深海装备、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赛道,并计划到2028年出现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和标志性产品,形成3个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,到2035年建成全国领先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这座从盐碱荒滩上崛起的产业高地,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,书写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(凤凰网山东 贾明亮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