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前的光明想是什么?(刘永恩)

  • 2025-10-19 22:43:02

導師在《成佛之道》依據《瑜伽師地論》解說:

中夜(下午十時到上午二時)是應該睡眠的,但應勤修覺寤瑜伽。換言之,連睡眠也還在修習善行的境界中。(<<成佛之道(增註本)>>p.195)睡眠時間到了,先洗洗足,然後如法而臥。身體要右脅而臥,把左足疊在右足上,這叫做獅子臥法,是最有益於身心的。在睡眠時,應作光明想;修習純熟了,連睡夢中也是一片光明。這就不會過分的昏沈;不但容易醒覺,也不會作夢;作夢也不起煩惱,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等到將要睡熟時,要保持警覺;要求在睡夢中,仍然努力進修善法。(<<成佛之道(增註本)>>p.195)

何謂「覺寤瑜伽」?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4之原文為:

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者,云何初夜?云何後夜?云何覺寤瑜伽?云何常勤修習覺寤瑜伽?言初夜者,謂夜四分中過初一分是夜初分。言後夜者,謂夜四分中過後一分是夜後分。覺寤瑜伽者,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,從順障法淨修其心,於初夜分經行宴坐,從順障法淨修其心,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,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,住光明想,正念正知,思惟起想巧便而臥,至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,從順障法淨修其心。(大正30,411c8~18)

有關「光明想」的修習,除了「光明遍」業處外,可以再做一些補充說明:

導師在《空之探究》(p.78)的註解表示「光明想的修習,應用極廣,如睡時作光明想,或解說光明為『法光明』。」

導師曾在他的自傳裡陳述:「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,寫一些,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。在這樣的生活中,我沒有孤獨,充滿了法喜。」(<<平凡的一生(重訂本)>>p.122)

何謂「法光明」?《瑜伽師地論》的釋示為:

問: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?

答:有黑暗相及於彼相,不正思惟,多所修習,以之為食。

問:此蓋誰為非食?

答:有光明相及於彼相,如理作意,多所修習,以為非食。

明有三種:一治暗光明,二法光明,三依身光明。

治暗光明,復有三種:一在夜分,謂星月等。二在晝分,謂日光明。三在俱分,謂火珠等。

法光明者,謂如有一隨其所受、所思、所觸,觀察諸法;或復修習,隨念佛等。

依身光明者,謂諸有情自然身光。

當知初明治三種暗:一者夜暗,二者雲暗,三者障暗,謂窟宅等。法明能治三種黑暗:由不如實知諸法故,於去來今多生疑惑,於佛法等亦復如是。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。又證觀察,能治惛沈睡眠黑暗,以能顯了諸法性故。(《瑜伽師地論》卷11,大正30,330a21~b7)

根據上開論意,可以得知,作為「修習光明想」所緣之一的「法光明」,是可以經由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等「隨念」法門,思惟觀察修習而得。

因此導師所論,光明想的修習的應用,可以擴充到「聞思法義的修習」,是有經論依據的。此外,導師將《遺教經》所說的「中夜誦經以自消息,無以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」解釋為:

不可誤會為:中夜都要誦經,整夜都不睡眠。這也許譯文過簡而有了語病,把初夜(後夜)誦經譯在中夜裏,或者『誦經以自消息』,就是睡眠時(聞思修習純熟了的)法義的正念不忘。(<<成佛之道(增註本)>>p.196)

所以,導師也提示「修光明想(法義的觀察)」來對治「五蓋」之「惛沈睡眠」:

五蓋,是欲貪蓋,瞋恚蓋,惛沈睡眠蓋,掉舉惡作蓋,疑蓋。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發生,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,所以叫蓋。…這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;修慈悲想來治瞋恚;修緣起想來治疑;修光明想(法義的觀察)來治惛沈睡眠;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。(<<成佛之道(增註本)>>p.201 ~ p.202)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4之提示為:

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,住光明想,正念正知,思惟起想巧便而臥…(大正30,411c8~18)

云何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?謂於光明想善巧精懇,善取善思善了善達,思惟諸天光明俱心,巧便而臥。由是因緣雖復寢臥心不惛闇,如是名為住光明想巧便而臥。(大正30,413a13~17)

因為修「光明想」,心是保持在「光明相」,所緣是「光明」。所以導師可能是說:直到入睡時,都繼續保持著對法的思惟與專注,這樣也可說是一種「心一境性」的練習,對法保持專注的一種定力的培養。若能常常如此專注於法,純熟時就有可能生起「法光明」(以「法」為所緣,所生起的禪相)。止禪的每一種業處幾乎都有禪相的。不管是遍作相、取相、似相,這些都是心所生色,都是有「光」的。

有些熟練者可以於行住坐臥中,隨意自在的進入各個所緣裡。有些較有禪修經驗的法友,臨睡前因為專注於法的聞思,將入眠時還是持續的專注思惟法義而睡著。確實睡著時,眼前(內心)會遍滿光明;不會昏睡、也不會作夢,這是因為法的滋潤與利益。

以「聞思(修)法義」不忘不失而得之「法光明」為所緣,修習「光明想」,《瑜伽師地論》有進一步之提示: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0:「又光明想,緣多光明以為境界,如〈三摩呬多地〉中已說。今此義中,意辯「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」。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,名法光明。與彼俱行彼相應想,應知名光明想。何以故?真實能令心闇昧者,謂方便修止觀品時,於諸法中所有忘念。與此相違。當知即是光明。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,有十一法為所對治。云何十一?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;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,。如是所治合有十一。」(CBETA, T30, no. 1579, p. 390, c5-15)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2:「彼瑜伽師復應教授。告言:賢首!汝先所取諸光明相,於奢摩他品加行中,及於毘鉢舍那品加行中,皆應作意如理思惟。若汝能以光明俱心、照了俱心、明淨俱心、無闇俱心,修奢摩他、毘鉢舍那;如是乃為於奢摩他、鉢舍那道,修光明想。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不分明,數習勝解其相闇昧;由是因緣,後所修習,所有勝解,亦不分明,雖多串習而相闇昧。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分分明,數習勝解,其相明了;由是因緣,後所修習,轉復分明,雖少串習而相明了。如是汝由善取如是厭離相故、善取如是欣樂相故、善取如是奢摩他相故、善取如是毘鉢舍那相故、善取如是光明相故,於時時中內以寂靜;於時時中,由隨相行毘鉢舍那,思擇諸法;即於不淨正修加行增上力故,於諸念住漸次趣入。」(CBETA, T30, no. 1579, p. 461, c11-27)

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2022 极限竞技游戏活动前线 All Rights Reserved.